恒指喊单
港股异动|中远海能(01138)早盘涨超10%OPEC+加速增产争夺份额利好油运需求继续增长
OPEC+增产引爆油运市场中远海能运力优势凸显全球能源市场正经历近十年来最剧烈的供需重构。7月3日OPEC+宣布将2024年增产幅度提升至每日200万桶,较原计划激增40%,沙特、阿联酋等国明确表态要加速抢占市场份额。这一战略转向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国际油价应声下跌3.2%的布伦特原油期货持仓量单日暴增18万手,创2020年4月以来最大增幅。
市场剧烈波动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产业逻辑。能源咨询公司Rystad数据显示,OPEC+每增加100万桶/日产量,将产生约30艘VLCC(超大型油轮)的年度运输需求。按此推算,本次增产计划将直接催生60艘VLCC的运力缺口,相当于全球现役船队规模的7%。
中远海能(01138.HK)作为全球第二大油轮船东,旗下42艘VLCC船队已开启全负荷运转模式,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其波斯湾-中国航线运价单周跳涨12%,达到日均7.8万美元的两年高位。
技术面与基本面的共振正在形成戴维斯双击。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海智云」已实现98%的船舶周转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在阿曼湾新开通的「极速走廊」航线上,中远海能油轮完成波斯湾-青岛港的运输周期压缩至18天,较传统航线节省5天时间。
这种效率优势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按当前运价计算,每航次可多创造35万美元收益。
能源运输大时代开启双轮驱动构筑增长飞轮地缘政治正在重塑全球能源运输版图。随着美国战略石油储备释放进入尾声,EIA预测2024年全球原油海运量将突破4500万桶/日,其中亚太地区占比首次超过65%。中远海能提前布局的「双枢纽战略」开始显现威力:新加坡燃料补给中心处理量同比激增47%,鹿特丹中转基地启用智能装卸系统后,单船靠泊时间缩短至28小时,较欧洲港口平均效率提升40%。
低碳转型带来结构性机遇。公司斥资12亿美元建造的8艘LNG双燃料动力VLCC将于2024Q2全部交付,这些船舶碳排放强度较传统油轮降低23%,正好契合欧盟即将实施的航运碳关税政策。更值得关注的是,中远海能与中石化联合开发的二氧化碳运输船已进入实船测试阶段,这种革命性船型可同时运输液态CO2与原油,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市场爆发前夜抢占技术制高点。
资本市场的嗅觉永远领先一步。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将中远海能目标价上调至12.8港元,对应2024年PE仅8.3倍,较行业平均折价35%。深层次逻辑在于油运行业的「超级周期」特性——当前全球VLCC订单量仅占现有运力的3.1%,创1996年以来新低,而旧船淘汰速度却在加快。
这种供需剪刀差意味着,当中远海能2025年船队规模突破50艘时,其定价权将发生质变,运价弹性可能远超市场预期。